这样夜跑,才能远离运动性猝死
近日,武汉一名14岁寄宿学生在操场上夜跑时猝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运动性猝死的关注。历史上第一位大家熟知的运动性猝死者是雅典战士菲迪皮茨,他为了传递胜利的喜讯一口气从马拉松海边跑回雅典,随后力竭而死,这也是马拉松运动的由来。据统计,美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00例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为万分之0.04。我国对于运动性猝死虽无统计,但每年在各种媒体上都会见到对运动性猝死事例的报道,令人扼腕。那么到底有哪些原因会诱发运动性猝死呢?心脏问题是最主要原因
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都是运动性猝死。因心脏出现问题引起的猝死,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一些知名的运动员,如美国排球运动员弗乐·海曼、中国排球运动员朱刚、俄罗斯花样滑冰运动员谢尔盖·格林科夫,均死于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分很多种。35岁以上的人群发生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占比可达到70%以上。如谢尔盖·格林科夫就是死于冠心病引发的心肌梗死。3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疾病,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约占三分之一,比如喀麦隆足球运动员维维安福就是死于此病。
除了冠心病和心肌疾病,约五分之一的患者是因为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育畸形而发生心源性猝死,遗传性的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疾病也会诱发心源性猝死。另外,心脏部位遭受剧烈撞击,如冰球、棒球的击打,空手道的剧烈打击,运动员之间的剧烈身体撞击等也可诱发心脏的节律紊乱,导致猝死。
患者大多有家族病史
容易引发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的肥厚型心肌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这要从我们心脏的结构说起。我们的心脏就好比一套两室两厅的居室,两厅是左心房和右心房,两间卧室是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心室血液流向主动脉的通道,我们称之为左室流出道,就像出门的楼道。如果发生肥厚型心肌病,楼道的墙壁会异常增厚导致楼道变得狭窄。在运动时,这种狭窄会变得更为明显,甚至出现堵塞,血液流不出来,最终诱发运动性猝死,这在医学上称之为左室流出道梗阻。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的心脏病,多有家族史,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00。患有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可能出现运动过程中的气短、胸痛或者晕厥,还可能感到心跳加快、颤动或沉重。肥厚型心肌病发病初期并没有显著的症状,因而一般的患者也很难发现自己患上了这种疾病。一部分患者会因为心电图检查的异常或者医生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后,通过超声心动图或者心脏核磁检查确诊。因而对于准备开始参加运动训练或者比赛的人群,尤其是家族中有猝死病史的人群,应该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必要的检查,这是识别肥厚型心肌病的有效手段。
最佳的锻炼时间是傍晚
一天中最佳的锻炼时间是在太阳刚落山的傍晚时分,简单进食后再进行运动,效果最佳。但由于上班族工作繁忙,很多人将锻炼放在夜幕降临以后。目前年轻人中比较流行夜跑,但夜跑其实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晚上的时间相对短暂,夜跑比较容易影响晚餐和睡眠。如果晚餐后一小时内开始跑步,会让餐后本应更多地分布在消化道的血液流向肌肉,导致消化不良。如果跑得太晚,人体的中枢神经会因运动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睡眠。经过日间忙碌的工作,人体机能下降,再去夜跑也不利于体能恢复。另外,夜间视线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受阻,增加受伤风险。
如果一定要选择夜跑,时间不宜太晚。跑步前1小时简单补充碳水化合物,遵循科学训练的原则,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好,时间控制在30分钟到60分钟,注意跑前的热身和跑后的拉伸。夜跑着装应鲜艳一些,注意自身的安全,最好结伴进行运动锻炼,不要在偏僻的地方夜跑。
事实上,夜跑时意外死亡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2016年9月,北京朝阳公园内一中年男子夜跑时摔倒,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对于健身爱好者,无论进行何种运动锻炼,都建议进行运动前筛查,识别出运动性猝死的高危风险。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还建议进行心肺运动能力的检测,以评价目前的心肺功能是否能适应剧烈的体力活动。同时还应密切观察运动时的各种体征,如果运动中发生胸痛、呼吸困难、心慌、头晕和极度疲劳等不适症状,应停止运动。运动是良医,但只有科学的运动锻炼,才能减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更多地从运动中获益。
(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
页:
[1]